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4篇
  免费   189篇
  国内免费   30篇
财政金融   59篇
工业经济   73篇
计划管理   603篇
经济学   1076篇
综合类   266篇
运输经济   23篇
旅游经济   79篇
贸易经济   195篇
农业经济   381篇
经济概况   16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92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337篇
  2019年   266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69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223篇
  2011年   234篇
  2010年   197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近年 来城市公园的使用率呈现迅速上升趋势。手机等智能电子设备 的高速发展,使人们可以在户外运动中监测自身活动轨迹、距 离和能量消耗等。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通过手机 信令、微博、百度POI等大数据与GIS技术结合,构建依托大 数据的GIS耦合模型,从游人的行为需求出发对公园的慢跑游 线、景点热度、游人空间分布等进行使用后量化评价,并针对 问题提出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景观优化策略。结果显示大 数据与GIS的结合可以为公园的景观优化提供客观且理性的整 改依据,从而更科学地指导城市公园的景观提升。  相似文献   
32.
竖向设计是人类在景观中进行的基本活动。人类对 室外空间的任何干预都涉及对地表形态的设计。在过去的几十 年中,数字设计的发展不仅改变了表现的方法,而且改变了设 计的过程。就地形建模而言,该技术实现了三维可视化和任务 自动化,例如土方计算和自动产生横截面。但在重点考察最新 的建筑信息模型(BIM)如何应用和实施这项技术时,不难发现 地形建模过程并没有充分利用技术带来的潜在优势。实际上, 三维建模工具、基于组件的建模和分析、设计验证,以及协同 设计是可以集成到数字地面模型中的。识别了现有数字建模解 决方案中的主要缺陷并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机会,提出了一 项整合性的数字地面模型建模过程,该过程引入了TIN2.0曲 面,对现有的TIN曲面进行了升级,允许在同一曲面中同时存 在规则三角网和不规则三角网,并开发了一套基于三维线和自 由形态设计工具的建模工具,推动风景园林信息模型框架的发 展以满足风景园林师及其他专业人士,如建筑师和土木工程师 进行地形建模的需求。通过案例研究对提出的建模过程进行了 测试和验证。结果表明,生成的数字曲面具有较高精度,可以 具象地表现地形,允许设计过程在三维线或自由形态设计工具 的基础上进行。所有地形建模均在三维数字模型上进行  相似文献   
33.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阶段“重量”而“轻质”的建设过程中,城市建成区尤其是老城区的景观环境产生了诸如景观视廊受阻、风貌破败等大量问题。对此,自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来,各地相继开展了城市修补专项规划,以修复及更新城市建成环境,促进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然而,由于缺乏对城市环境整体效应的统筹考虑,故在城市实际修补过程中,城市局部地块的品质提升反而对城市整体品质构成负面影响。因此,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深度介入城市规划和设计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研究基于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FCN)和城市场景要素深度学习数据集,对城市景观环境中的各要素进行了大规模且高颗粒度的精确识别,同时与空间数据叠加,对复杂建成环境中的景观问题进行精确分析,并基于分析成果辅助后续城市规划设计实践,逐层递进地对城市复杂建成环境进行精细化修补。选择位于嵩山脚下的登封市作为案例,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辅助城市修补等规划领域的前瞻性应用。  相似文献   
34.
Aims: This study analyzed discrepancies in the quantity of medical services supplied by physicians under different payment systems for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health statuses and illnesses by means of a field experiment.

Methods: Based on the laboratory experiment of Heike Hennig-Schmidt, we designed a field experiment to examine fee-for-service (FFS), capitation (CAP), and diagnosis-related group (DRG) payment systems. Medical students were replaced with 220 physicians as experimental subjects, which more closely reflected the clinical choices made by physicians in the real world. Under the three payment mechanisms, the quantity of medical services provided by physicians when they treated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health statuses and illnesses were collected. Finally, relevant statistics were computed and analyzed.

Results: It was found that payment systems (sig. = 0.000) and patient health status (sig. = 0.000) had a stronger effect on physicians’ choices regarding quantity of medical services than illness types (sig. = 0.793). Additionally, under the FFS and CAP payment systems, physicians overserved patients in good and intermediate health while underserving patients in bad health. Under the DRG payment system, physicians overserved patients in good health and underserved patients in intermediate and bad health. Correspondingly, under FFS and CAP, the proportional loss of benefits was the highest for patients in bad health and the lowest for patients in good and intermediate health; while under DRGs, patients in good and intermediate health had the largest and smallest loss of benefits, respectively.

Limitations: In order to increase external effects of experiment results, we used the field experiment to replace laboratory experiment. However, the external effects still existed because of the blurring and abstraction of the parameters.

Conclusions: Medical treatment cost and price affected the quantity of medical services provided by physicians. Therefore, we proposed that a mix of payment systems could address the common interests of physicians and patients, as well as influence incentives from payment systems.  相似文献   

35.
老年人绿地使用频率与其体力活动水平和健康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且严重依赖绿地自身及周边建成环境。针对既有研究多集中于可达性分析的局限性,从可达性和吸引力双重视角出发,结合大连市老年人绿地活动调查数据,深入探究建成环境与老年人绿地使用频率的统计学关联性。研究发现:与空间临近性相比,绿地实际可达性对老年人活动的影响更为显著;不同绿地类型影响老年人的使用频率,社区公园和游园是高频体力活动的重要场所;此外,高品质的绿地环境、与居住用地相混合、临近生活性街道,以及周边多样化网点布局,均可正向调节老年人绿地使用频率。为营造老年友好型绿地,从空间配置、场所塑造、路径可达和功能诱发4个方面,提出结构化的建成环境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36.
为了解不同园林树木对重金属的吸收情况,以北京市陶然亭公园、紫竹院公园、中科院植物园、马甸公园、皇城根遗址公园和营城建都滨水绿道不同环境绿地为样地,选择样地间共有的园林树木,采用ICP光谱仪测定了6种树木叶片和一年生枝条中重金属锌(Zn)、铬(Cr)、镍(Ni)、砷(As)和汞(Hg)的含量,以此为基础,采用隶属函数法将6种树木单位重量对5种重金属的综合富集能力进行排序,并对同树种叶片与当年生枝、5种重金属吸收量分别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叶片和一年生生枝条单位重量中重金属含量有显著差异,且因重金属种类而异。Zn、As含量最高的为金银木,Cr、Ni、Hg含量最高的依次为圆柏、侧柏、丁香;丁香富集Zn、Cr、As的能力最低,白皮松富集Ni能力最低,侧柏富集Hg能力最低。2)树木叶片和当年生枝单位重量对5种重金属综合富集能力排序为:金银木>侧柏>圆柏>油松>丁香>白皮松。其中,针叶树种中圆柏、侧柏、油松富集5种重金属的综合能力显著高于白皮松(P<0.01),阔叶树种中金银木吸收重金属的能力显著高于丁香(P<0.01)。3)树木不同器官中重金属含量也不同,不同树种间叶片与枝条中仅Cr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461(P<0.01),其他4种元素均未达到显著水平。4)同树种叶片和当年生枝Cr和Ni吸收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其他元素吸收之间未呈现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对北  相似文献   
37.
园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美学思想的演变过程既 是社会形态演变的外化,也是历史阶段人与自然关系的折射。 从风景园林史学与美学的双重视角,解读桂林山水园林的审美 历程。研究发现,桂林山水园林审美文化的发展可划分为寻形 赋情、重理塑神和意蕴相生3个阶段,发展过程具有渐进性、 层累性,是人文性和艺术性不断递进的过程。其园林审美特质 表现为以自然为本源、整体的环境观和丰富的审美联想。研究 为桂林园林文化的传承发展及当代城市风景建设提供一定的理 论支持,并对岭南风景园林史的完善具有推进意义。  相似文献   
38.
陈晓易  王玉荣  杨震宁 《技术经济》2020,39(7):140-146,158
以2012—2016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依据,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并从组织层面和行业层面的视角探讨了组织惰性和行业敏感度对该影响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组织惰性减弱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促进作用;行业敏感度阻碍了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进而提升企业价值的过程。  相似文献   
39.
当前企业推进绿色转型进程、提升企业绩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鉴于企业主动应对内外部因素联动影响的重要性,以动态能力理论视角,在探讨了企业变革发展驱动机制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动态环境规制嵌入下的战略柔性与企业绩效的理论框架。分析并实证检验了战略柔性对企业绩效以及差异化强度的动态环境规制在二者关系中调节效应的作用机理和边界。研究结果显示,当前情境下,前瞻柔性、响应柔性对企业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响应柔性的贡献度较高;两者交互效应亦能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绩效;表明企业对环境变化的预测、反应能力以及将两者协同配合是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措施。一般强度的动态环境规制在前瞻柔性、响应柔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中均不起显著的调节效应;高强度动态环境规制仅在响应柔性和企业绩效的关系中起显著负向调节效应;表明动态环境下,一般强度的政府规制政策对企业的决策和创新等行为更多的是无显著影响,充分尊重其自主发展;同时政府要根据环境变化,合理控制环境规制实施强度,谨防给企业应对环境冲击造成额外的负担。综合研究结果,提出企业加强多重柔性机制建设的力度和政府注重环境规制政策引导作用的策略,最终实现各利益相关者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40.
现有的BIM应用软件提供的乔木模型多为RPC或高 精度3D模型等3D CAD类型。这些模型着重于表达美感或进 行展示,无法反映根系情况。虽然可能包含一定附加属性,但 表达乔木生长和空间需求的功能有限。因而,冲突检查、工序 调度等BIM的优势功能无从应用。风景园林实践领域已就此问 题开始构建自己的模型库,但能够准确反映现状树木真实尺寸 体量,以及现状树木和规划树木未来空间需求的模型仍未广泛 出现。提出一种基于树冠、树干和根系构型与生长功能的实体/ 网面封装建模方法构建BIM乔木模型。模型形态通过一组参数 调整,并根据树龄和反映环境限制因子的值来反映其变化。所 包含的数据和参数数量随后期设计阶段所需的LoD(详细层级) 及专业实践的具体要求而增加。该模型可以与提供本地区内外 苗木商品信息的植物数据库连接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